三十 同賀1
用過晚飯,我們一起去禀明姨丈姨媽明日常庚要過來一起慶賀之事,又與姨丈姨媽一起去了含經堂禀明老太太。
這幾日便要啓程,再瞞下去,怕老太太一時間未免接受不了,倒得給她老人家一個慢慢消化的過程。
哪知老太太聽了姨丈的話,竟不怎麽吃驚,只拉着二表哥的手,擔憂地道:“刀劍無情,璇兒,你此番前往齊州,須得保護好自己,平平安安的回來見祖母。至于什麽剿匪,幾撥人去了都無功而返,朝廷也未必就指着你們兩個小子。盡力而為吧。打得過就打,打不過就跑。”
姨丈無奈道:“母親,怎可如此教——”
老太太冷哼一聲道:“有何不可?平安第一。若是不小心少個胳膊腿的,即便皇帝賞個王爺來做,又有何意思?”
又問道:“常家那小子也同去麽?”
姨丈道:“是,母親。璇兒任長史,常庚任司馬。”
“唉,好歹也算有個照應吧。”老太太嘆了一聲,道,“帶家眷嗎?”
姨丈不禁皺眉道:“是去剿匪,又不是游山玩水去,帶什麽家眷?”
老太太不滿地暼了姨丈一眼:“不過幾個流民罷了,能成什麽氣候?無足為慮。”
“您剛剛還……”
老太太掃了姨丈一眼,姨丈只好将餘下的話又咽回了肚子裏。
我心裏想笑。人上了年紀,似乎變得有些像個小孩子了。
林大娘和姨媽齊齊垂着頭掩唇而笑。
二表哥道:“祖母,暫時不帶家眷去。”
老太太沉吟片刻,和聲細語道:“嗯,先看看情況也好。若一時拿不下來,再回來帶家眷也好。也說不準很快就拿下來了。”
姨丈皺着眉看着老太太不語。
二表哥忽然笑道:“祖母就不擔心齊州那邊不太平?”
老太太哼了一聲,道:“就算不太平,大不了也就是流寇擾民,官兵圍剿流寇麽?難不成流寇還敢進州府衙門裏去胡作非為?”
二表哥眉眼彎彎。
我忍不住起身,對着老太太和姨丈姨媽裣衽為禮,柔聲道:“寒煙願随二表哥前往齊州,貼身伺候。還請祖母,父親母親恩準。”
姨丈姨媽皺眉不語。
老太太看着我,和藹地問道:“煙兒你不怕嗎?”
“回祖母的話,煙兒本來是有些怕的。但聽了祖母一番分析,心裏便踏實許多。”我笑道。
二表哥看着我,兩道濃淡相宜的劍眉微挑,神情瞧着有些複雜,欲言又止。
“煙兒,”姨丈語重心長地道,“璇兒此去齊州為的是剿匪。你去了難免陷入險境,再者,他也難免會因擔心你而分心。為父勸你還是別去的好。”
姨丈一番話說得很委婉,但意思卻很明确,那便是你最好別去。
我一時不知該說些什麽。擡眸看向二表哥,卻見他眼裏含笑看着我。我心中一喜,以為他會幫我說話。誰知,下一刻,他便義正言辭地站到了姨丈那邊:“表妹,父親說得對。你最好還是別去。你若去了,于公,我難免會時時擔心流寇是否會沖擊到府衙,影響到你的安全。難免分心。于私呢,姨媽可就你一個,你若跟着我有個好歹,你叫我今後如何面對她老人家?”
于情于理,他這一番話都說得無法辯駁。
姨丈滿意地看了二表哥一眼。
姨媽一直未開口,這時,才遲疑着說了一句:“只是,此去齊州,不知何時才能回來。誰來照顧璇兒呢?他要是早些納個妾,眼下便沒有這些問題了。”說完,姨媽嘆了口氣。
老太太不以為然地道:“璇兒不是有貼身小厮伺候麽?他去了齊州又不是閑着,哪能像平日這般講究呢?将就将就吧。常庚不也一樣嗎?”
姨丈姨媽齊齊錯愕地看着老太太,不知她究竟是何用意。
剛剛還似乎根本不把那群流寇放在眼裏,分明是想讓二表哥帶家眷去。這會兒又說二表哥去了也不閑着,好像又不想讓他帶家眷去。
姨媽看着有些不悅,耷拉着臉一言不發。
姨丈也眉頭緊鎖,無奈而不解地看着老太太。
二表哥看了姨媽一眼,冷冷一笑,道:“母親無需後悔。您也知道,我這人呢,毛病多,還認生,一般人是伺候不了的。我有佑安與表妹伺候在旁便夠了。因此,您就是給兒子納個妾,兒子也不用。您也不必費這個心了。”
姨媽兩個眉心擰成了兩個疙瘩,眯着眼怒視着二表哥。
姨丈看看姨媽,不以為然地道:“夫人且由他去吧。不有佑安嗎?哦,對了,璇兒,不如你此次還是帶上董誠章鳳去吧?”
老太太笑道:“這才是要緊的。璇兒又不會武藝,身邊總得有幾個可用之人才放心。”
“嗯。母親說得是。他二人上次就護着他們去過留園,彼此也熟悉。主要是在一衆護衛家丁裏,他們兩個身手還算可以。有他們在身邊,總是放心一些。”姨丈道。
話題轉到安全問題上,姨媽也顧不得繼續為二表哥剛才的話而生氣了,語氣略有些生硬地道:“一定得帶上!自己人用着放心。”
來含經堂之前,姨丈已打發小厮去請了二叔三叔兩家人明日晚上過來。
我們又坐了一會兒,姨媽還要回去忙着讓管事的準備明日的宴席,便一起告辭出來。
出了含經堂,一條鵝卵石鋪就的甬道走上不遠,便是岔路口,分別通往思懿堂與滌松苑。
我們向走在前面幾步的姨丈姨媽告辭了,便往滌松苑走去。結果,剛走了沒幾步,我就發現袖中的帕子掉了,便又與二表哥沿原路返回去尋。
夜幕漸垂,一輪圓月挂在遙遠的天邊,隐隐照亮了周圍的一切。
我們低着頭,借着月色一邊尋找。剛走回了岔路口,我一眼便看到一個粉色帕子掉落在地上,擡頭正要告訴二表哥,卻見他沖我擺擺手,拉着我向旁邊輕輕跨了一大步,蹲到了路邊花叢邊,然後指指通往思懿堂的那條路。
只見幾個人站在距岔路口不遠處,其中兩個人站在靠前面一些。我借着月色仔細分辨身材和衣裳,卻是姨丈姨媽和思懿堂的兩個丫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