幾日後的早朝,蘇克薩哈在朝堂上将索尼的遺書上奏,玄烨早前就從索額圖那裏聽起過遺書的內容,也知道此份遺書在民間亦是流傳甚廣,細看了下鳌拜略有變色的臉龐,便着蘇克薩哈當衆宣讀。
“奴才老矣且惡疾纏身,相信已不久于人世,奴才每每懇求于上蒼,多賜奴才數年歲月。非為奴才貪戀人世,只是唯恐不能看大清在皇上的治理之下,得萬世興隆而遺憾。今奴才行将去矣,哀然哀然。奴才雖死,魂去在望京臺不散,乞能庇佑皇上龍體壯健,國立日強。縱九轉不能回世,奴才亦心甘情願。奴才懇切奏請,伏乞皇上鑒奴才一片忠誠,早日親政,奴才在九泉之下也能安心瞑目了。奴才索尼絕筆。”
索尼的遺書情文并茂,字字句句都透露着他的忠心。
“皇上,先首輔索尼一片忠心,身在病重都記挂着皇上親政一事,還請皇上看在索大人一片忠心的份上,同意親政吧。”蘇克薩哈得意洋洋的看了臉色不佳的鳌拜一眼,心中襯想着他不能主宰朝政,這鳌拜也休想。
耿聚忠見群臣毫無反應,便站列出來,将上朝前蘇麻喇姑暗中給他的折子遞上,道:“啓奏皇上,微臣這裏有三份奏折,均是三藩上求皇上親政。”
朝中漢官聞風而動,也紛紛上書請求皇帝親政。
玄烨命梁九功将奏折呈上來,拿起其中一本翻看,然後說道:“索卿輔一向忠心耿耿,此番去世,朝廷又少一棟梁之材,令人痛惜不已。朕已和太皇太後商議,賜索大臣谥號‘文忠公’。至于他信中提及的事,還需要再議!列位臣工可回去商議,明日朝會再行定奪。”
衆臣見皇帝對索尼的提議未置可否,揣度着他的用意。
鳌府,鳌拜一臉沉重的坐在主位之上不發一語,他的幾位心腹大臣和侄子納爾杜則是在一旁商議不休。但聽納爾杜一臉憤憤不平的說道:“原本想索尼一死,朝中就無人敢和叔叔抗衡了,不想這老家夥死都死了,還來這一出。今日朝中看蘇克薩哈和衆人的奏折,不是明擺着逼輔臣交權麽?”
鳌拜的親信、新任戶部尚書瑪爾賽道:“說是索尼臨終遺言,誰看見了?有誰能證明?這分明是捏造的。據說索尼那老家夥都病的不能離開床榻,神志不清,哪會有什麽遺言!”
鳌拜的另一親信內大臣班布爾善是這些人裏最狡猾的,他冷笑道:“皇後說是索尼口述,由她執筆,誰敢不信?皇後娘娘,母儀天下,她的話還會有假嗎?皇後說是怎麽回事就是怎麽回事!”
納爾杜道:“我看那封信分明是皇後自己的意思,假索尼之名罷了。”
班布爾善道:“就算事實如你所說那也不打緊,重要的是能不能懷疑她?你敢質疑嗎?皇後的背後站着誰呀,你要弄清楚!是小主子!”
一直沒說話的鳌拜忽然插話道:“是小的倒無妨,羽翼未豐,怕就怕是那一位的意思。”他向上豎了豎食指,心裏着實有些敬畏太皇太後。
慈寧宮內,太皇太後和玄烨也在談論此事,芳兒則坐在一旁認真的聆聽。
太皇太後嘆氣道:“索大人這一死,鳌拜沒有了可以牽制他的人,必然更加有恃無恐。孫兒啊,你的勝算又少了幾分。”
玄烨淡然的笑道:“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,可能是我運氣欠佳。”
太皇太後看了一眼坐在玄烨身側的芳兒,嘆然道:“總算皇後替你掙了點回來,咱們這幾年的苦心經營才不至于功虧一篑。”
“皇瑪嬷過獎了。”芳兒起身緩緩行禮,然後又翩然坐下,心想真是什麽事都瞞不過太皇太後洞悉一切的目光。
看着受禮懂分寸的芳兒,太皇太後柔和的一笑,“媳婦兒沒有給你娶錯,将來必是個賢內助。可惜咱們這次也只能辜負芳兒的心意,親政之事必須暫緩實行。好在那封遺書中把親政的事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,只要越來越多的人贊成,鳌拜他們也不能一意孤行。只是眼前,咱們只能留中不發。”
玄烨驚道:“皇瑪嬷的意思是要下懿旨駁回索尼的請求?”
太皇太後嘆口氣道:“唯今之計,也只能如此。”正欲嘆然着這無可奈何的結果,卻見蘇麻喇姑小跑進來,對着太皇太後、玄烨和芳兒微微福禮,太皇太後開口問道:“什麽事?”
“三位輔臣大人來了。”
太皇太後和玄烨面面相觑,心中均想這會子他們來做什麽。颌首示意蘇麻喇姑将人領進來,然後又看了一眼芳兒,但見芳兒站起身子,微微一福,“臣妾回避一下。”說着便走向內殿。
蘇克薩哈、鳌拜和遏必隆對着太皇太後和玄烨行了禮節,然後彙報了下朝廷上關于官員調遷的事情。太皇太後接過他們呈上的奏折一看,淡笑着說道:“哀家不是跟你們說過很多遍了麽?朝政之事,你們輔臣說了算,不用事事都來請示哀家。如今四輔臣便成了三輔臣,你們三個可不能因為索尼不在就獨斷專行,要廣納列位臣工的意見,以百姓為尊。”
三人虛應着,然後便見蘇克薩哈一臉笑意的說道:“太皇太後,朝中已經有超過兩百臣工上奏,乞求皇上早日親政,請太皇太後定奪。”
玄烨在一旁聽着卻不露半點聲色,沉默的為太皇太後添滿茶水,也為自己添上,然後緩緩喝下。耳旁倒是想起太皇太後沉吟片刻之後的話語。
“你們三個是輔政大臣,皇上是在你們的眼皮底下長大的,你們都是他的長輩。讓皇上親政,你們認為他合适嗎?哀家想聽聽你們的想法。”
蘇克薩哈率先表态說玄烨天資聰慧,早已經有駕馭群臣的能力,而後太皇太後又問了遏必隆的意見,遏必隆也深表贊同,最後太皇太後問道鳌拜,“鳌大人,你看皇上他有這個能力嗎?”
鳌拜看了下沉默不言的玄烨,心中雖有多半的不願意,但是礙于此乃索尼臨終意願,也是為形勢所逼,只得說道:“太皇太後您方才說過,應該廣納百官的意見,以百姓位尊,如今天下百姓和文武百官都啓奏皇上親政,那就讓皇上親政吧。”
太皇太後緩緩飲下玄烨添置的茶水,滿腔的苦澀難以下咽。心中苦笑,這鳌拜到底還是沒有說出自己的意願,不過罷了。“既然如此,那就親吧。”
康熙六年七月,玄烨在十四歲這一年正式親政,至此,玄烨終于在太和殿舉行親政大典,并開始在乾清宮門前聽政。而清朝皇帝禦門聽政這一慣例,就是從這時開始。